為貫徹落實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2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活動的通知》有關要求,結合我校實際情況,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月主題為“培育積極心態(tài),增強心理韌性”
徐州市柳新實驗小學心理咨詢室在接到文件時,立即開會研討本次活動的組織形式與活動方案,于2025年5月12日全校師生共同觀看鄉(xiāng)村兒童勵志短片(如《翻山涉水上學路》),討論“遇到困難怎么辦”。
《翻山涉水去上學》是央視的一部紀錄片。它講述的是偏遠地區(qū)的孩子們克服艱難險阻上學的故事,這些孩子每天面對各種困難,比如惡劣的天氣、危險的路途,但他們依然堅持上學。這正好和心理韌性相關,也就是面對逆境時的適應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。
"你看,那個小哥哥背著書包在懸崖上走!"六(8)班的教室里,四十雙眼睛緊緊盯著屏幕。當紀錄片《翻山涉水去上學》里出現(xiàn)肯尼亞馬賽族少年赤腳穿越草原的畫面時,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挺直了脊背。這場以"心理韌性"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班會,正通過真實影像叩擊著每個孩子的心扉。 熒幕上跳躍著不同國度的上學路:尼泊爾學童抓著鋼索橫渡湍急河流,秘魯女孩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山,埃塞俄比亞少年在五十度高溫中步行四小時。當看到坦桑尼亞女孩薩拉瑪因暴雨被困懸崖卻依然微笑時。
班主任李老師輕輕按下暫停鍵:"同學們,你們注意到這些哥哥姐姐面對困難時的表情了嗎?" 課堂頓時活躍起來。扎著蝴蝶結的王同學舉手說:"他們眼睛里有星星在閃!"平時總愛皺眉頭的張同學若有所思:"那個滑鋼索的男孩手都磨破了,可他還是每天準時到校。"
孩子們漸漸發(fā)現(xiàn),真正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,而是在顫抖時依然選擇前行。他們用彩筆在"心理韌性成長樹"上寫下感悟:有人畫下摔跤后自己爬起的場景,有人描繪考試失利后重振旗鼓的畫面。
心理老師張老師適時引入"心理彈性三要素":"就像紀錄片里的小主人公們,面對挑戰(zhàn)時保持希望感,靈活調整應對方式,主動尋求支持網(wǎng)絡,這就是心理韌性在發(fā)光。"她引導孩子們觀察片中細節(jié):肯尼亞少年用樹皮制作簡易書包,喜馬拉雅山區(qū)的學生把凍僵的手指放在嘴邊呵氣,這些生動的生命智慧讓抽象的心理概念變得觸手可及。 下課鈴聲響起時,教室后墻的"成長能量墻"已貼滿彩色便簽。"原來我的煩惱就像可以跨越的小溪流""下次學自行車摔倒,我要學秘魯?shù)默旣悂喗憬銛?shù)三下就站起來"。這些稚嫩的筆跡里,正萌發(fā)著超越困境的勇氣。正如李老師在總結時說的:"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位翻山涉水的旅人,當我們學會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,成長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