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引導初中生正確認識異性交往,樹立健康的人際交往觀念,棠張鎮(zhèn)中心中學七年級于近日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心理課——“花開應有時”。此次課程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,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深入思考異性交往的意義與尺度。
課堂伊始,“擊鼓傳花”游戲迅速點燃了現(xiàn)場氣氛。隨著鼓聲起落,象征著“友誼之花”的道具在學生手中傳遞。當鼓聲停止時,拿到道具的學生需分享“自己心中異性同學的優(yōu)點”。“他數(shù)學特別厲害,經(jīng)常主動幫我講解難題”“她唱歌很好聽,上次班級活動表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”……同學們的分享真誠而熱烈,在歡聲笑語中打破了異性交往的羞怯感,也讓大家發(fā)現(xiàn)了彼此身上的閃光點。
在案例討論環(huán)節(jié),心理老師張老師選取了幾則初中生異性交往的真實案例,既有因過度親密引發(fā)誤解的事例,也有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故事?!鞍咐械闹魅斯珵槭裁磿龅嚼_?”,“怎樣的交往模式既能保持友誼,又不影響學習和成長?”帶著這些問題,同學們展開了深入探討。有的小組認為,異性交往應秉持“尊重、真誠、適度”的原則,像案例中共同制定學習計劃、互相監(jiān)督鼓勵的做法值得借鑒;有的小組則指出,要學會把握情感的界限,避免因懵懂沖動而陷入不必要的煩惱。
討論結束后,張老師結合同學們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和升華,強調青春期的情感萌動是正?,F(xiàn)象,但正如花開需要合適的時節(jié),異性交往也需把握好“度”。斯滕伯格的愛情三元理論讓大家明白,真正成熟的愛情需要這三種成分相互支撐,而初中階段,同學們更多地是在友誼中體驗親密感,對激情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把控,承諾更是超出了這個年齡段的能力范圍。我們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成長和學業(yè)提升上,讓異性間健康的交往成為青春成長的助力而非負擔。
整堂課在輕松有序的氛圍中落下帷幕。課后,不少學生表示,通過這堂課不僅增進了對異性同學的了解,更學會了如何以理性、健康的態(tài)度對待異性交往。七年級許多同學表示:“原來正常的異性交往能讓我們互相學習、共同進步,只要把握好分寸,就能讓這份友誼成為青春里美好的回憶。”
棠張鎮(zhèn)中心中學歷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,此次“花開應有時”主題心理課是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未來,學校將繼續(xù)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,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,助力他們在青春的道路上健康、快樂地成長。
撰稿:張祥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