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樓小學新一輪的語文教研課又開始了,語文老師們在積極準備。
王碧影和劉夢然兩位老師從接到任務就開始商討上課內(nèi)容,最后兩個人決定不跳課,就按照正常的課程走,該上哪課就上哪課。
于是開始了研討,根據(jù)單元要求反復說課,并與其他語文老師交流,備初稿,修初稿。然后又聚在一起研討,增添補改,修繕教案,做課件。
上課前一天,兩位老師又聚在一起說課,把不符合班級情況的內(nèi)容修改,最終定稿。
《臘八粥》一課,文章獨具特色,詳略得當,。關于臘八粥的美味,“喝粥”部分只有寥寥數(shù)語,而是“等粥”部分卻是寫得特別詳細。因此重點抓住八兒“盼粥—分粥—猜粥—看粥”這些場景,通過語言感受八兒那可愛的“饞”樣。抓住語句中的關鍵詞,以及文中對八兒等粥時的動作、語言、細膩活動的描寫,體會八兒等粥時內(nèi)心的迫不及待,感受八兒的天真可愛。最后引出讓八兒急紅眼的臘八粥,品味臘八粥的美味,了解中國其他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美食,并按照第一段仿寫一種傳統(tǒng)美食。
課程清晰明了,重點突出,是一節(jié)踏實的課。
古詩教學易平淡,往往是就文講文,學生很難深入古人的思想里去看去聽去想去思,所以古詩教學也就自然會流于形式。
所以研讀文本就成了教學的必須,而且還要圍繞大單元教學要求開展教學活動,順利完成大單元教學的重點引導。
研讀作者寫作習慣可以打開學習的窗戶。劉老師處理方式很有啟發(fā)性,講到“飛花”時,她設置懸念:飛花是什么意思?既然是落花為什么不用落花卻用飛花呢?你看出詩人的心情如何呢?
學生進入思考,在學生學習困難的時候,劉老師出示了大量描寫落花的詩句,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詩人寫落花的情感,少許,就有學生搶答,落花傷感,落花無奈,落花是別離的愁怨,于是再進入飛花去理解作者用詞的巧妙別致,理解到風吹落花,靈動而美好,生機與美麗交織,感受到春風的力度恰到好處,理解飛字的傳神與巧妙,從而明白明寫落花暗寫風的寫作特點,此時再引導讀,詩味滿口,繞梁悠長。
所以研讀教材是上好課的根本,是學生悟詩韻的根本,是精彩課堂的必須,語文老師應該如此!
供稿人:王碧影 劉夢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