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光荏苒,步履匆匆,我們一起走過了充滿挑戰(zhàn)的2021年,面對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宏觀調控,面對國家“雙減”政策和教育改革創(chuàng)新,人民路小學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主動服從大局、適應大局、服務大局,發(fā)揚早出晚歸、連續(xù)工作的老黃牛精神,銳意進取、服務學生的孺子牛精神,改革創(chuàng)新、改變現狀的拓荒牛精神,涌現出許許多多“感動人小教師”“最美教師”“榜樣教師”……還有許許多多任勞任怨、不計報酬、辛勤耕耘、默默無聞,值得點贊的“平凡教師”。
班主任把牛奶、糖果、餅干等食品送到家長手中,提前祝他們新春愉快,闔家幸福。
1月21日上午10時,人民路小學散學典禮舉行,副校長袁海波在廣播室通過廣播系統發(fā)表講話,他對本學期在各方面取得優(yōu)異成績的同學們表示祝賀。
袁校長叮囑每一名學生,在當前情況下,盡量減少外出,做到不扎堆、不聚集、非必要不出市。盡量不要走親訪友,減少家庭聚會。如需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,做好個人防護,寒假春節(jié)期間提倡同學們居家學習,居家鍛煉,增強體質,最好不到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活動,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;要遵守交通規(guī)則,注意交通安全;注意防火、防電、防溺水;養(yǎng)成良好的衛(wèi)生習慣,選購冷凍食品一定要到正規(guī)超市,接收快遞包裹打開前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對其外包裝用酒精消毒。清洗冷鏈食品時要佩戴手套,經高溫烹煮保障食用安全,注意飲食衛(wèi)生,不暴飲、暴食,要合理飲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,不買“三無”食品;要勤儉節(jié)約,培養(yǎng)良好品德;多讀好書,認真完成寒假作業(yè)。每一個學生都聽得非常認真,袁校長的講話孩子們都牢記在心。
副校長袁海波帶領全體教職工學習《徐州市紀委監(jiān)委“十二條禁令”》,重申紀律紅線,嚴明紀律要求,全體黨員和職工受到了嚴格的紀律約束。袁校長還對假期值班和疫情防控工作做詳細部署,他指出,春節(jié)期間,人員往來密集,疫情防控形勢嚴峻,全體教職工要提高警惕,非必要不離徐,不聚餐,不聚集,不扎堆,戴口罩……確保安全過春節(jié)。
副校長陳曉慧宣讀《新沂市人民路小學教學質量考核實施方案》,宣讀2021—2022年度第一學期教學質量考核獲獎教師名單,校領導黃金新、袁海波、李敬伯、蔣東為獲獎教師頒發(fā)獎牌和獎金。
校長黃金新發(fā)表主題為《戮力同心,銳意進取,教育教學工作再創(chuàng)新局面》的講話。黃校長的講話共分5個部分。一、夯實安全基礎,確保長治久安;二、細化德育環(huán)節(jié),確保以德樹人;三、精準施策,夯實質量根本;四、推進城鄉(xiāng)幫扶,確保互惠共贏;五、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。
黃校長詳細分享了一學期來學校取得的各方面成績。暑假以來,學校先后榮獲新沂市2020年度教育宣傳工作先進集體、新沂市“心中的恩師”先進集體、新沂市新教育實驗優(yōu)秀學校、新沂市“鳳凰杯”第五屆讀書節(jié)系列活動特等獎、徐州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、新沂市中小學廣播操比賽一等獎、新沂市中小學“抗震防震減災”繪畫競賽優(yōu)秀組織單位等榮譽稱號。
黃校長指出,過去一學期,在教學中,學校全面實施“卷入式”教學研究,在原有聽課、評課基礎上,增加教材自主解讀和年級學科組教材解讀分享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,教研活動更加重視前置性自主研究,教材解讀分享活動更加深入有效,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收獲頗豐。
除書寫專題研究之外,更加重視專題課研究。先后開展語文閱讀理解、習作、英語聽力、英語寫作、數學應用題、科學實驗操作等專項課型研究。在研究中,很多教師抓質量的基本功進一步提升。
黃校長強調,“雙減”政策落地后,各位教師積極探索有效的作業(yè)負擔減輕之路。一二年級主動研究,布置非書面性實踐作業(yè),開展為父母洗洗腳、做做家務等實踐性作業(yè),特別是苗紅梅老師,創(chuàng)新非書面作業(yè)形式,將教材學習與口語交際、表演、家校合作共育相結合,開展親子共演課本劇活動,調動了學生及家長的積極性,培養(yǎng)了學生的綜合素養(yǎng)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王慶艷老師辦起了班級小報,提高了學生的習作積極性。大部分教師作業(yè)嚴格按照“雙減”要求,控制學生作業(yè)量。積極探索有效的減輕作業(yè)之路,提高教學效率。開展“分層”作業(yè)探索,實施非書面測評,努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(yè)負擔,教學工作進一步轉向素質提升之路。
黃校長指出,本學期,學校成功舉辦第五屆讀書節(jié),開展城鄉(xiāng)幫扶活動,深入實施“身邊的榜樣”敘事、“三名”活動,“教學論劍”三大創(chuàng)新活動,全力打造管理上水平、創(chuàng)新工作上檔次、實施過程上臺階的活動目標,提高教師情商智商、管理水平、教學能力,推進學校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,再攀新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