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染古稱扎纈、絞纈、夾纈和染纈,是中國民間傳統(tǒng)而獨特的染色工藝,分為蠟染、型糊染等。它通過用針線、繩等工具,對織物進行扎、縫、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,隨手就可以把白色的棉布料變得五彩斑斕、花團錦簇。徐州市玉潭實驗學校的史愛俠老師自學扎染技藝,并以開展社團課的方式將扎染藝術教授給學生,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。
學生們從6歲就開始學習,逐漸學會了冷染,熱染,蠟染,糊染等技藝,不僅掌握了數學、物理、色彩等常識,還在嚴謹科學的勞動程序中,潛移默化地提升了綜合素養(yǎng)。
通過前幾年的練習,學生們已經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技藝,因此這學期史老師引導學生們學習了型糊染。糊染又叫“墨流工藝”“水影畫”,它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大理石紋飾,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國。這是基本的工具,刮板和豆粉。
史老師為學生們做示范,和學生們共同動手制作作品。瞧,學生們興趣盎然,正躍躍欲試呢!
一幅幅作品在一雙雙巧手下誕生啦!一起欣賞吧!
扎染豐富的變化與藝術效果體現(xiàn)了華夏兒女對美的理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(chuàng)造力,具有獨特的視覺語言。未來,徐州市玉潭實驗學校將繼續(xù)引領學生們探索扎染技藝,傳承中國文化。